岛内刚刚落幕的号称"史上最长"十天九夜的 "汉光 41 号"演习中主力配资炒股,台军才到货不久的美制 M1A2T 坦克进行实弹射击,成为这场被舆论戏称为"汉光演戏"中的看点之一。甚至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还亲自到场观摩,并不忘吹嘘一番——这就是"地表最强战车(坦克)"。但台媒在相关报道中的标题,完全抢走了 M1A2T 的风头,甚至成为本次"汉光"演习的最大"亮点"。
对于 M1A2T 究竟是不是"地表最强坦克",已经有太多文章作出了技术性判断,甚至从台湾岛的气候和基建设施,分析了该坦克到底能否一战,在此我们就不作过多赘述。但赖清德这种"吹哨壮胆"的行为,再次暴露了"台独"顽固分子的脱离现实,对于大陆科技实力尤其是武器装备的创新能力,不愿甚至不敢直面的"鸵鸟"心态。不仅是六代机、电磁弹射航母与登陆舰等,就连与 M1A2T "对位"的主战坦克,大陆也是不断进行创新与升级。
混合动力为何成为坦克的"战力倍增器"?
不久前,一款疑似基于解放军 99A 型主战坦克平台的油电混合动力坦克的现身,又颠覆了外界对于 "陆战之王"的想象。
主战坦克凭借强大的火力、不俗的机动性和防护力,历经百年仍是陆军的重要主战装备。而我国自主研制的 99A 型主战坦克,是全球现役主战坦克中最强之一。
2015 年 9 月 3 日,99A 式主战坦克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阅兵式上正式亮相。99A 式主战坦克融合火力、机动力、防护力和信息力于一体,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首型数字化主战坦克。
2015 年抗战胜利日阅兵,99A 型主战坦克首次正式亮相。(图源:中国军网)
作为解放军陆军现役最先进的主战坦克,99A 具备实时战场态势感知、高效指挥控制、快速机动突击、精确火力打击、信息综合防护、精准伴随保障等特点。
尽管混合动力坦克还处于测试阶段,但外界正密切关注其最新动向,那么是哪些因素让这一创新备受瞩目呢?
首先,动力组合更强劲。无论是电机辅助动力还是纯电驱动燃油发电的"增程式",都能为坦克带来驱动模式的革命性变革,意味着更省油和更大的续航里程,甚至是更高的速度,既能提升作战范围,还能缓解后勤补给的压力。
特别是在高原环境下,传统燃油动力受制于高海拔,功率下降导致动力衰减,机动性大受影响。而电力驱动就不存在这种问题,能够让坦克"满血"驰骋于高原环境。
2019 年 10 月 1 日,15 式轻型坦克亮相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阅兵。它在高寒缺氧环境下机动性能更好,特别适合在高原进行作战,但为了保障高原机动性做了减重,防护性能有所下降。(资料图)
其次,"隐身性"增强。俄乌冲突中,坦克遭遇了无人机带来的前所未有新挑战,成为了"活靶子"。而无人机主要通过坦克发出的声音和红外特征,发现并实施攻击。
而混合动力坦克的电力驱动模式能将传统燃油动力坦克的噪音大幅压低,还能显著降低红外特征,从而降低被无人机发现和攻击的概率,实现战场上的"隐身"。
俄军伞兵战车为防御无人机加装"顶棚",但治标不治本。(资料图)
此外,混合动力带来的坦克在电气结构上的变革,还能为坦克未来的信息化升级,乃至配备电子战模块、高能武器等,提供足够的电力和储能方面的准备。
混动坦克为何最可能在中国首先实现?
有报道指,正在进行公路测试的新坦克集成了柴电混合动力系统,将传统发动机与电动机和车载电池配对。
对近年中国新能源车发展有所了解的人不难理解,这不就是"增程式"动力模式嘛,通过电机进行驱动,然后仅作发电用的燃油发动机为动力电池补能,进而提供持续的动力来源。其优点包括续航能力显著、使用成本低、技术复杂性不高等,进而带来接近纯电驱动的体验感。
增程式新能源车动力系统示意图
当"增程式"新能源车出现在市场后,笔者作为一名纯电车的车主,曾经也嘲笑这种"画蛇添足"的做法——新能源车本身追求的是减排甚至零排放,但却要在车上挂一个燃油的发动机来发电,既不环保也增加了车的结构复杂性。虽然这类车后续的市场表现,可谓狠狠打了笔者的脸,但笔者还是坚持认为,这种类型的新能源车只能是在电池技术(能量密度或固态电池)和基础设施(充电桩、换电站)等逐步完善前,一种过渡性质的存在,终将随着"里程焦虑"的解决而慢慢消亡。
但若将这套系统搬到坦克上,这反而让笔者眼前一亮,感觉这才是"天作之合"。是笔者"双标"吗?当然不是。试想一下,增程式电车的出现,首先就是因为补能条件还达不到完全纯电化的需要。那么战场有可能实现补能基础设施的充分布局和建设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将"增程式"混动的坦克投入到不具补能条件的战场环境,相对纯电动力或者"插电式"混合动力是具有碾压优势的。
更重要的是,这套"增程式"混合动力在我国新能源车产业中已经非常成熟可靠,将其进行军用化,除了燃油从汽油变成柴油外,针对战场环境和复杂条件下的可能性改进等方面也是重点,但这对于工业实力强大的中国来说,应该不是难事。所以不难理解,为何是中国首先开始测试混动版的主战坦克,这是成熟且先进的民用技术反哺军事领域的"水到渠成"。
军工发展离不开强大制造业
就和新能源汽车并不诞生中国,但却在中国发展壮大一样,最早提出混合动力战车概念的,也是西方国家。
1943 年,纳粹德国推出了"象"式坦克歼击车(Jagdpanzer Elefant),由电力传动系统驱动,实际上是由保时捷设计、使用汽油引擎发电再由电动马达驱动履带。虽然这辆车可靠性差、维修困难,但作为技术先锋,其概念远超同时代。
德国"象"式坦克歼击车(资料图)
而现代第一辆混合动力装甲战斗车辆,美国陆军国家汽车中心(US Army's National Automotive Center)与贝宜系统公司(BAE)于 2005 年公开测试的 M113 混合动力装甲运兵车原型车,该车使用电池组提供短时间的加速能力与转向动力。
2022 年,贝宜系统还展示了 M2 "布雷德利"步兵战车整合混合电力系统的版本(BHEV),美国陆军官网称其具有多项优势,包括提升车载电力、机动性、杀伤力选项与续航力,可以在不增加体积、重量与功耗的前提下,提供更佳表现,美军预估,油耗可降低约 20%,且由于零件数量减少,采用混合电力驱动的车辆维修将更为简便。
贝宜系统(BAE)打造的"布雷德利"混合动力(BHEV)步兵战车(资料图)
可见,西方传统军事强国为武器装备赋予新概念,仍然是走在最前列的。但问题是,它们也越来越难将这些概念付诸实现,这当中既有现实作战环境的选择,也有经费等多种问题,但笔者认为,除了德国等少数西方国家,多数传统军事强国如美国,制造业已经逐渐没落,无法有效支撑起军事领域的诸多创新,只能有选择性地进行"单点"突破。
就以新能源车为例,美国虽然诞生了特斯拉这样的电动车先锋领军企业,但整体汽车市场仍然传统油车占大头,新能源车进展缓慢还受到"特朗普 2.0 "大幅调整能源政策的影响,无法像中国那样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多技术路径并行的发展模式,自然也无法为其军事装备提供助力。
而对中国来说,通过发展门类齐全的制造业并持续向高端制造业发展,不断涌现的优势项目,也给军工发展提供不竭的创新概念和强力的技术支撑,这样的范例也不在少数。
电子工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它不仅帮助我们对从俄罗斯引进的"侧卫"家族的国产化中,实现航电、雷达等多领域的升级改进,从而实现"青出于蓝胜于蓝",还在电子对抗、雷达搜索、C4ISR 等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助力我军的体系化建设。甚至可以说,没有我国在电子领域的不断进步,就没有最近"海内存知己,天涯 6 比 0 "的惊喜。
除了电子工业,像船舶制造业、无人机、机器人等产业的长足发展,也带动了军舰模块化建造"下饺子"速度,军用无人机爆发式发展,以及机器狗、机器狼的涌现。
2024 年中国航展上亮相的多款机器狼
更具意义的是,依托强大制造业及其衍生出来的非凡创新能力,中国军工已经从对世界先进水平的追赶,实现了部分领域的赶超和引领。最新的例证就是我们的六代机率先亮相,让美西方惯用抹黑我们发展的"抄袭"说成了笑话。还有去年底下水的四川舰,全球首艘装备电磁弹射轨道的两栖攻击舰,也将对两栖作战、无人机作战等作战样态和战法战术的变革,产生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
四川舰(资料图)
作者丨林潇
排版丨郑志佳
编辑丨侯军义
审校丨张思南
监制丨杨勇刚主力配资炒股
配资天眼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